鄂州普照寺谨定于:2025年9月30日-10月20日(农历乙巳年八月初九至八月二十九)举行第九届《华严法会》。法会伏望诸善信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乘此最上因缘而直至佛地、同圆种智。惟愿十方善信、共遇胜缘,同得无上法益,转辗相告,护持正法,蒙佛恩光,共沾法益。
09月29日19:00 熏坛洒净 09月30日08:00 迎请起香 10月19日19:00 圆满焰口 10月20日04:30 供佛斋天 10月20日09:00 圆满普佛
佛教中国化讲座提醒: 法会期间 每日19:00-20:30华严讲座
…
慈 | 悲 | 喜 | 舍
《华严经》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被大乘诸宗奉为“经中之王”,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观的介绍,记述佛陀之因行果德,开显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华严经》译本有晋译六十卷、唐译八十卷、唐译四十卷。此经是释迦牟尼佛刚刚证悟成佛时,以大放光明的方式,将他所悟的不可思议的境界开演给十方法界无数的菩萨、龙天护法,并详细讲述了如何从凡夫开始修行,通过信、解、行、证,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一步步成就佛道的过程。最后,在入“法界品”中,通过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例子以事证理,最后以普贤菩萨演十大愿王,倡导净土法门导归极乐。释迦牟尼佛出世的唯一目标,是为了度众生成佛。所以《法华经》上说: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欲令诸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因此,人、天乘和声闻、缘觉的小乘佛教,皆是不得已应机而说的方便之谈,也就是所谓“随他意语”。 而《华严经》则不同,是真正成佛的教法,乃是“一乘圆顿”的大教,是“随自意语”。什么叫做“随自意语”呢?就是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最初成佛的时候,将自己多生多劫所修的法门、所证的理性以及不可思议的境界,假借诸大菩萨之口,和盘托出,直畅本怀。 古德云“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其义即在于此。释尊舍王位而出家,成道之后托钵乞食,看似清苦,实则享受的深妙法乐无以伦比,借世俗的富贵为喻,实在不能相提并论。世间富贵如花上露,若不善运用,则为恶业之源,岂似清净涅槃,胜乐无穷? 释迦世尊初成正觉说《华严经》,不是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应化身说,而是现报身佛——圆满卢舍那佛身(《八十华严》译本中称“毗卢遮那佛”,仅是翻译之异)。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是化身佛,以婆婆世界(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他的化境教区。说到佛陀法相庄严,往往会提到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而《华严经》却是融十身十佛,而以报身卢舍那佛为代表而说的,报身佛是以华藏庄严世界海为一化境。至于相好,更是不可思议:古德形容报身佛有“藏尘相好”,也就是将华藏世界磨成微尘,一粒微尘算一相好,报身佛有如此无量无边的相好庄严。 《华严经·如来十身相海品》中,普贤菩萨说,如来有九十七种大人相,每一相中又包含若干相,所以称为“相海”。在这一品的末尾,普贤菩萨作结语说:“佛子!毘卢遮那如来有如是等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相,——身分,众宝妙相,以为庄严。”
■ 听众殊胜 ■ ——法身大士与会,凡愚无知 既然《华严经》的内容如此殊胜,那么听众的情形如何呢?华严会上,在会的听众都是些圆顿大根的众生,也就是十住以上、已分证法身真理的菩萨。
至于凡愚二字,凡是指一般普通人而言,愚是愚法二乘,也就是声闻、缘觉二乘修行之人,又被称为小乘。小乘人虽然已能断除人我执,但法我执依然存在。《华严经》是一乘圆顿的大教,仍然为法我执所愚蔽的二乘,即便身在华严法会的现场,但因为机缘不契,仅见到释尊在菩提树下静坐思惟,却无法得睹华严法会的庄严盛况,所以有这么两句话来形容二乘人在华严会上的状态: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 如《华严经》云:“如是皆是普贤菩萨智眼境界,不与一切二乘所共。以是因缘,诸大声闻不能见,不能知,不能闻,不能入,不能得……是故虽在逝多林中,不见如来诸大神变。” 然而,释尊慈悲无限,对于凡夫和二乘并未舍弃,为了应我们陋劣的根机,特地隐起尊特的报身,而显现应化之身,苦口婆心地谆谆化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这便是《法华经》上所说的“脱珍着敝”。 华严殊胜之例,举不胜举,我们大致了解到,《华严经》在一切佛经中的尊胜地位。更何况此经流传已历千年,化导众生无数,历朝历代因学习、读诵《华严经》而获利益者,不胜枚举。华严是居士善信广修供养、植福培福之殊胜机缘! ⊙ 鄂州市普照寺华严法会
联系我们 鄂州普照寺
地 址: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泽林镇普照寺 正信法师:13913160590 妙恬居士:17683924413 邮 编:436000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鄂(2022)000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