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法会全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是中国佛教经忏佛事中最隆重的一种,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水陆法会设有内坛、大坛、净土坛、华严坛、楞严坛、法华坛、诸经坛共七个坛口道场。
水陆法会分为内坛佛事及外坛佛事,共分七个坛场。内坛是整个法会与四圣六凡交流的枢纽,普同供养法界一切有缘含识神灵,发愿度化一切有情,普利冥阳;外坛用于接引修行各种不同法门、根基的修行者。
内坛
礼拜集十二部大藏经之精华而成的(水陆仪轨)为所有忏悔超度法门之王,大集胜因以济冥阳两利,解脱功德不可思量; 大坛 顶礼梁皇宝忏二十四部七永日,并依仪轨施放瑜伽焰口、斋天、放生、普佛、超度功德,广大无边; 华严坛 恭诵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阐扬佛世界的伟大,圆满成佛因,成就佛果; 楞严坛 恭诵《大佛首楞严经》四部,为解脱首楞严味法门,圆满佛道,不遭魔业,成就菩提圣果; 法华坛 每人各恭诵《妙法莲华经》四部,行大悲愿,得大加持; 诸经坛 每人各恭诵《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金光明经》、《大方广圆觉经》各四部,阐述各种解脱法门; 净土坛 念诵佛号,为消灾灭罪,祈求身体健康,病痛消除之良方,祛灾延寿,祈求平安。
大坛:《拜梁皇宝忏》24部
梁皇宝忏为佛教中忏悔灭罪之忏王,亦是经忏中生亡两利之宝典。如忏文所载:「以此消灾,灾消吉至,因兹灭罪,罪灭福生,真救病之良药,乃破暗之明灯,恩沾九有,德被四方。」故以此功德,回向一切如母众生悉得解脱、法界吉祥。 法华坛:《大乘法莲华经》24部 法华经、楞严经与华严经并称经中之王。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法华经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说一乘之因,后十四品是说一乘之果;是佛子必诵之上乘法门。 楞严坛:诵《大佛顶首楞严经》24部 在佛教所有的经典中以楞严经最为重要,凡楞严经所在之处,就有正法。楞严经是佛之真身、佛之舍利、佛之塔庙。法灭尽经云:「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经典,逐渐而灭。」因此,佛教徒必须以性命护持楞严经,以行愿护持楞严经。令楞严经永住于世佛法发扬光大。 华严坛:诵《大方广佛华严经》一套共1部 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称为「经中之王」。是释迦牟尼佛在禅定中为文殊菩蕯、普贤菩蕯等上乘菩萨所宣讲。开演万行,以严饰佛果之深义。此经以因果缘起为宗,说菩萨以菩提心为因而修诸行,顿入佛地。 净土坛:诵《佛说阿弥陀经》及诵持阿弥陀佛圣号 内容描述阿弥陀佛净土之清净庄严,六方诸佛真诚赞叹印证众生往生净土。 诸经坛:《观无量寿经》24部、《药师经》120部、《金刚经》120部、《大乘金光明经》24部、《大方广圆觉经》24部、《梵网经》24部 《观无量寿经》详述见无量寿佛,即见西方无量诸佛,得诸佛现前授记。本经详晰导引十六种观法,如实按照必可直入西方极乐世界,是往生西方无上法门。 《药师经》药师佛为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领导日光遍照与月光遍照二大菩萨化导众生,以十二大愿利益一切有情,净土位于娑婆世界东方。 《金刚经》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六祖惠能闻说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开茅塞,短短的五千多字,带我等进入般若法海。 《大乘金光明经》经中赞叹忏悔法所生之功德,能灭众苦,能生诸乐。忏悔业障广修福慧,必须般若空智作为导行,离情去执,始可断惑证真。本经功用,是止恶修善,灭罪生福。 《大方广圆觉经》全经主要说明大乘圆顿之理及如何观行实践之法。 《梵网经》这部戒经对于受戒者的摄受是超越戒法次第,不需经过三皈、五戒可直接受梵网菩萨戒。统摄人天僧俗,人道、天道、鬼神道、畜生道,开发众生佛性为目的。
结界洒净: 皈命三宝,恭请诸佛降临护持道场。结“地方界”、“方隅界”、“虚空界”,明确规划出坛场用地。结界范围内有护法诸天守护,闲杂人等不得污犯,令坛场内外清净。从水陆首日三更天开始,先在外坛洒净,四更天于内坛结界。结界洒净后道场开启,众圣将临,当须内外净洁,洒净后金刚为墙,琉璃为地、宝幢为华。洒净结界后,坛内行止有禁,不得高声戏笑。 发符悬幡: 在首日五更天时,派遣使者建幡,昭请众圣神灵,昭告人天佛事将启。使者手持符牒、疏文,往天、空、地、冥昭请众圣神灵。升扬宝幡,高悬于大雄宝殿左前方的刹竿上,昭告人天。宝幡上书写:启建十方法界四圣六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功德宝幡。 奉请上堂 在次日的四更天,请参与内坛的高僧上堂,五更天奉浴。恭请诸佛菩萨、 缘觉、声闻、明王、婆罗门仙、梵王帝释,历代祖师,一切尊神等众降临坛场。 奉供上堂: 备斋筵、香花、灯、食衣、珍宝、法等,是为六尘妙供,如法供养。 奉表告赦: 为悲悯六道,五更天告达司事天神,祈求赦放被禁六道群灵莅临法会听经闻法,除患得安。 召请下堂: 六道既赦,众苦皆离,可赴盛会。第四日三更天请下堂高僧,四更天奉浴,五更天说戒。 受幽冥戒: 召请五岳河海大地鬼神、地狱众生诸鬼神众受幽冥戒、六凡众生等,来受法味饮食,同沾法益。授以一切鬼神六道受苦众生戒法,将夙昔所造的一切恶业经由忏悔而清净,可速往无量光明佛刹。 奉供下堂: 受戒以后,得清净识,得以入坛坐列,安享法味。第五日四更天,诵《信心铭》,五更天时,供养下堂高僧,午时斋僧。准备美味素斋,宴请六道群灵,并为其诵《阿弥陀经》及念佛。 放生: 在第六日的四更天,主法和尚亲祝上下堂众僧,午前举行放生的仪式。 供僧及送圣: 第七日五更天,普供上下堂众僧,午时斋僧,未时迎请上下堂至外坛。(圆满供:一齐斋供圣凡廿四席,法味滋神,六道群灵欢欣交畅。圆满香:胜会即将圆满,六道众生趁此出离苦海永不沉没。)为所有参加水陆法会的群灵说法、加持、供养后,回向使他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接引亡灵同归极乐的西方船在袅袅香烟中燃起,水陆法会就此圆满。申时恭送诸佛菩萨及圣贤等众。什么是圆满香: 圆满香的意义,是普皆回向、发愿水陆法会一切功德,愿众生皆得以往生极乐世界。紧接着圆满供不是圆满香,水陆法会即将圆满,每一场佛事的无量功德,在这时候做最后的回向。亲人民即将远行,要殷殷叮咛咐嘱,主法这时候观想六道众主及受荐亡者个个集合在前,请求开示法要。“汝辈六道佛子,自入道场,屡闻法要,所谓发起圆常正信,皈依一体三宝,行大乘忏悔,立四宏观世界誓愿,而双获闻大乘妙戒无作之法,乃至一香一花,明灯奉食,幢幡璎珞,歌颂赞叹,六尘供事,互遍庄严。一一无非备明法华开显之事,究竟圆融三谛之理。”“谛观一心,本不可得,随心而造,不碍缘生,若依若正,若色若心,妙观观之,无非妙法。”斋主代表法界众生忏悔过去的一切业因、进求解脱,然后发四十八大愿,参加水陆法会的所有功德主,将无量功德回施法界一切群灵,如此一来群灵就得到超度,往生西方净土。
洒净是佛教中一种仪式,即散洒香水,洁净道场或供具等物,把一个地方清洁干净,并度脱此地冤魂众生,使它们得到安宁,大家都和谐了,这地方就变成清净的佛法道场。此处之“香水”,系指含有白檀、沈香、龙脑等某种香的净水。此净水所含之香,依本尊、修法之不同而有异。又,盛香水之器具谓之“洒水器”。而体型较小内装涂香者,谓之“涂香器”。两者并称“涂香洒水”。 洒净仪式开始,先结印契,并持诵真言以加持香水,散洒甘露,清净道场。寺院举行洒净仪式的意义在于:道场清净才能修道,一个清净的佛法道场,使社会上的人到这地方来,都能身心清净无有烦恼。
关于洒净,也有许多典故,比如《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就记述了劫比罗仙人为懿摩弥王四子洒水为结界的事。当时,这位仙人有神通之力,随其所乐皆得成就,即以金瓶盛满香水,然后到合适的地方洒水铸成结界,其内可得安宁祥和。他告诉王子们:“你们可以在这个地方安心留下。”几位王子当即听从仙人教导,筑城安居于内,并将城池命名为劫比罗城。 关于洒净,普通大众常常有些小疑问,比如我们自己家中需不需要洒净保平安?洒一次净管多长时间?其实,洒净是仪式,真正的是要清净心,如果大家能保持一颗清净之心,洒净作用就会很长;相反,洒净以后作用也很有限。只有心真正清净了,我们的周围环境才会清净。而心地、行为都清净了,我们的整个磁场都会产生变化,才发挥了洒净真正的作用。 结界一词,由梵语翻译而来,就是定出举办法会传戒、或闭关活动时的区域境界,作法所限定的地方,称为结界地。结界时要诵咒施法,使内、外坛都和外界隔绝,不受干扰。主法和尚依仪轨作法观想、区隔出特定区域,用持过大悲咒的净水来做“洒净”,专诚恭请观想十方毗卢遮那如来,以灌顶光芒来加持净水,然后用这些净水遍洒会场内外,随洒水所到的地方,都变成结界的区域。结界以后,内坛就成为水陆道场的重镇,严格管制,人员不得为随意进出。
就是让施行法会会场的地下、地面及空中,全部变成一个立体的坛城,像琉璃一样清净无染,又像金刚塔城一样,让邪魔不能侵犯,好迎请诸佛菩萨云临、六道凡众奔赴会场,接受法会的洗礼。”
即至心奉请持符使者,快马传递邀请函到佛国、地府等境,虔诚迎请诸佛菩萨及六道众生。主法法师具牒证明,以利使者于送请时,每遇关卡,均能畅行无阻。派遣四位使者,四天捷疾使者、空行捷疾使者、地行捷疾使者、地府捷疾使者带着“请书”、“符牒”及所有内坛功德主的名册上达天庭、下通地府,昭告人天,禀报在何时何地将举行水陆大法会,希望藉由收到“符”,使诸佛菩萨及六道众生都能感应降临法会。 在法会现场高立旗幡,上书:“启建法界圣凡冥阳两利水陆普度大斋胜会道场功德之幡”,好让受邀者能顺利来临。同时请镇坛大将军维持法会秩序,因为水陆时,各式各样、有形无形的众生都会齐聚在法会现场,因此需要一个护持的人来镇守坛场,让法会能够顺利地进行。
请上堂的意义就是礼请诸佛、菩萨、圣人等莅临法会,悲悯众生,为众生宣说佛法。上堂共有十席:第一席:过去、现在、未来及十方法界一切诸佛;第二席:法;第三席:菩萨;第四席:缘觉;第五席:声闻;第六席:禅、律诸宗祖师;第七席:助宣佛化、持明造论的五神通仙;第八席:十大明王、秽迹金刚、诸大天王、护法诸天;第九席:守护佛舍利坛塔、伽蓝斋戒、护国镇宅的诸大神王;第十席:发扬水陆、流通至教、制仪立法的诸大士。在这场佛事中,所有内坛功德主以至诚之心代替自身的历代祖先、累世累劫父母、冤家债主,礼请诸佛莅临法会。向奉请至内坛十席的诸佛、菩萨、贤圣人等,敬献香、花、灯、衣食、珠宝、法宝等六尘妙供,以表示对佛菩萨的虔敬之心。供上堂不仅可为自己种下成佛之因,还能聆听妙法,觉悟真常,更能修集福报,与诸佛菩萨结下未来得度善因,也利益自己宿世冤家债主,过去七世父母师长。虔诚恭敬的供奉上堂诸佛菩萨、诸贤圣等,得不可思议功德。
请下堂就是召请六道众生前来参加法会。下堂共有十四席,每席代表六道中不同的众生。因六道众生久处苦难之中,身形垢秽,内心常怀贪嗔之念,为了清净六道众生的业障,让众生安详参与法会,必须进行奉请。 请下堂佛事,与请上堂一样也需要设置仙桥,上方悬挂着十四张小幡,是六道众生的指标。桌上特别放置一座比任何牌位都大的“黑牌位”,上面以白字写着“六道群生受荐亡灵并序列于此参礼”,这是代表所有受荐亡灵的牌位。 六道众生都是用云鹤做为交通工具,所以桌上还放置十四张纸云鹤;另外,一旁也备有沐浴亭,并放置要给六道众生穿着的纸冥衣、裙、裤。 在奉请每席时,斋主要出位走到仙桥布前,投掷鲜花迎请众生来临。
幽冥戒的意义就是授予亡灵菩萨戒,令众生守戒,得以远离一切身、口、意恶业,而获得清净,增长善心与善法。 三恶道的众生因为生前造恶业才会堕入恶趣,说幽冥戒,即是本着菩萨度众的慈悲心肠,带领被召释出来的冥界众生皈依三宝、求忏悔,乃至最重要的:发菩提心、受大乘戒。这些过程主要就是希望众生能学善守戒、出离痛苦,心开意解之余,也能与阳界凡众解冤解业,这样才能真正脱离烦恼、痛苦,进而超脱轮回之苦。 恶道众生的苦报深重,如果没有亲友代替他们行善,接受诲示正道,他们就没有机会超脱。“幽冥戒”由高僧主法受戒,斋主如法观想亡灵亲临戒坛,代替历代祖先、冤亲债主行忏悔、领纳清净戒律。整个受戒过程非常严谨而慎重,虽然是为幽冥戒的众生受戒,但参与其中,也会发现佛法要义在受戒过程中流露无疑。 受戒过程是:发信心皈依三宝忏悔发菩提心求戒三番羯磨说十种戒相。 六道凡众得到法义妙戒后,每个人都充满禅悦法喜,法师、斋主们用欢喜心诚邀他们入坛列坐,主法依法加持法食、施甘露(将持地大悲咒的净水,洒一供食上)。据悉,有罪业者无法受供,法师即以咒力加持,如是则鬼神、魔众均能受用,得除饥渴之苦。 在各献供真言的唱诵中,主法顿彰法师带领斋主到各席上香,向各席表明斋主诚心供养的心意。献供时主法观想六道群灵及随筵神众,诸亡灵等,欢喜受供,皆悉充足。 同供上堂一样,也需要准备六尘妙供:香、花、灯、食、宝、经典等世间最为珍贵的六种宝物,以表达对下堂众生的敬意。
上堂大斋是最隆重的一项佛事,一般是大护法居士来寺庙里面供斋或者庙里面有什么重大的活动时候举行。所谓供上堂斋,即恭请法师在堂上为大众说法,是佛教供养中最为隆重的供僧植福方式之一。参加随喜上堂大斋的善信居士,都能因供僧而广修福德资粮,更因听法师上堂开示,而得以菩提增长,福慧双修。 上堂的时候大众云集大殿,班首带领大众和来山的居士,钟鼓齐鸣,打着各种庄严去方丈室请求和尚上堂说法。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无非让人破迷开悟,共证真如。真如佛性,我等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然而,理虽本具,事须实修。若执理废事,犹如说食数宝、画饼充饥,焉能得真实利益!修行法门八万四千,总不出六度。六度之中,檀波罗蜜,布施法门,乃大乘之初门,也是六度落实之处。布施,有财施,有法施,有无畏施。上堂大斋者,具足财法二施,真俗二谛,要在吾人善加用心。若有檀越善信,发勇猛心,设此斋供,上供诸佛,下及六道。财法二施,圆满具足,必得诸佛护佑,全家幸福,事业兴隆,身心康泰,福慧俱增。 功德主在因地布施,广修福德,闻法师上堂说法,增福增慧、广结佛缘,所愿皆成。将来必能成就佛道。如以此功德,回向十方法界一切有情,皆能远离饥寒,得上妙饮食。还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 3.生天人间,寿命久长,康健无恼,命终之时,自然受生,不被病苦所缠。5.音声清雅,容动三千大千世界;口常说清净妙法,通达无碍,闻者无不信受而行。6.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得生天人中,福乐无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