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不在远,只在当下; 道,不离日常,只在用心。 曹山秋季禅七将至, 让我们一起聆听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 关于参禅的慈悲开示, 学习如何在这纷扰的尘世中, 安顿身心、照见自性。
禅堂并非禅的唯一道场, 坐禅也并非禅的全部。 禅,本在行住坐卧之中。 只因我等众生障深慧浅, 才需借禅堂与坐禅来收摄身心。 但若调身不当, 小则生病,大则着魔, 实在可惜。
No.1 坐时腰背自然挺直,不必刻意用力。过于挺直,易使火气上升,导致口臭、眼屎多、食欲不振;过于佝偻垂头,则易陷入昏沉。 No.2 若觉昏沉,可睁大眼睛,微挺腰身,轻轻移动臀部,心神即能清明。 No.3 若用功过急,心中烦躁,宜暂时放下一切,连功夫也放下,静坐休息片刻,待身心舒缓后再提起功夫。否则日久成习,性情易躁,甚至着魔。 坐禅时腰背自然挺直,不必刻意用力。过于挺直,易使火气上升;过于佝偻垂头,则易陷入昏沉;若觉昏沉,可睁大眼睛,微挺腰身,轻轻移动臀部,心神即能清明;若用功过急,心中烦躁,宜暂时放下一切,静坐片刻后再提起功夫。坐禅中若见任何境界,无论是佛是魔,皆不可执着、不可生喜、不可生惧。《楞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参禅如何入手? 《楞严经》中憍陈那尊者 以“客尘”二字点破关键。 客尘喻妄想,主空喻自性。 好比旅人住店, 暂住即离,是为“客”; 店主常住不动,是为“主”。 又如阳光照进暗室, 可见尘埃飞扬, 但虚空本身澄寂不动。 动摇的是尘,寂静的是空。 我们的自性如如不动, 如同主人、如同虚空; 妄想如客如尘, 来来去去,动摇不定。 若能认清谁是主、谁是客, 谁为动、谁为静, 便不会随妄想流转。 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 何妨万物常围绕”, 心中不生分别, 万法自然无碍。
古人根器利, 直指便能见性。 今人妄念多, 故需借“话头”用功。 什么是话头? 话头,即一念未生之前。 如“念佛是谁”, 未念之时,即是话头; 一念才起,已是话尾。 话头是不生不灭、不昏不散的状态。 守住话头,即是“看话头”。 什么是疑情? 疑情不是胡思乱想, 也不是念话头如念佛, 而是对“谁”字发起细微、持续的疑问。 “念佛的是谁?” “吃饭的是谁?” “走路的是谁?” 这个“谁”字, 如一根探针,直指心源。 初用功时,疑念粗浮断续,只是“想”; 功夫深了,疑情自然绵密,不疑而疑, 不觉身心世界, 只有一念独存, 这才是真参。 参禅不是一时兴致, 而是要发“了生脱死”的迫切心与长远心。 生死心不切,疑情不发; 长远心不发,功夫难成。 虚云老和尚曾亲见光绪帝在八国联军入京时,为逃命而徒步忍饥,连番薯藤都吃得香甜。一旦回京,又恢复旧态。为何?逃命时心切,故能放下一切;安稳时心松,故又执着如初。 无常时刻在侧, 生死大事,不容等待。 高峰妙祖曾说: 参禅如人落千丈深井, 唯有一心求出,别无他念。 若能如此恳切, 三日、五日、七日之内, 必能彻见本性。 我们当以“逃命之心”来参禅, 以“长远之志”来用功。 真疑发起时, 烦恼自然息灭, 时节因缘一到, 自然桶底脱落, 水到渠成。
参禅一法,不在玄妙,而在平常;不在速成,而在持续。愿你我在每一个话头中反闻自性,在每一个念头中认清主人,在每一天的功夫中,念念不离生死之心。
曹山禅七,愿你我同行,共入菩提道场。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 江西省抚州市宜黄曹山宝积寺 邮编:344400
客堂电话:15070491212 ;0794 - 7619003
乙巳年秋季禅七报名 | 一场关于生命的修行等你加入 解锁迦提月:地藏王菩萨圣诞、国庆禅七、中秋拜月,一起邂逅最美秋季! 曹洞佛学院乙巳秋季禅七即将开启
![]()
![]()
|